Jump to...
redirecting...

Log for Ubuntu 台灣社群

Framework Laptop 16 全面升級登場 (★ 120 分)

Framework 推出了最新一代 Framework Laptop 16 開放預購,這款 16 吋筆電主打「一次組裝,隨時升級」的理念,採用高度模組化設計,使用者可以自行更換與調整核心零組件。新機搭載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最高規格 Ryzen AI 9 HX 370,擁有 12 核心 24 執行緒與 16 組 GPU 核心),並提供可換式顯示卡模組,可選擇 NVIDIA GeForce RTX 5070 手提版顯示卡或 AMD Radeon RX 7700S。顯示卡模組設計讓玩家或專業使用者能在五分鐘內使用隨機附贈的工具完成拆換,這在傳統筆電市場中極為罕見。

硬體方面,Framework Laptop 16 配備兩個 DDR5 SO-DIMM 記憶體插槽(最高可支援 96GB),以及兩個 M.2 SSD 插槽,內建最高 10TB 儲存空間,另可透過擴充模組再增加 16TB。散熱上採用 Honeywell 相變導熱材質與全新設計的雙風扇系統,有效降低溫度與噪音。螢幕為 16 吋 2560×1600 面板,支援 165Hz 變動更新率、100% DCI-P3 廣色域,並具備 G-SYNC 顯示同步技術。電源供應則升級到 240W USB-C 充電器,可同時滿足 CPU 與 GPU 最大功耗需求。

模組化與客製化是這款電腦的核心賣點。鍵盤模組採用熱插拔設計,支援 RGB 背光與多語言布局,可自由搭配數字鍵盤、MacroPad、LED 矩陣模組或裝飾 Spacer。六個可更換的 Expansion Card 插槽則能裝配 USB-C、HDMI、乙太網路、SD/MicroSD 讀卡器等。全部設計均開放在 GitHub 上,社群已經開發出如 LED 電池監視器、E-Ink 模組、甚至 MIDI 鍵盤等各種創意功能,讓這台筆電更具開發與黑客社群的娛樂色彩。

在 Hacker News 的討論中,一部分焦點集中在輸入裝置與使用體驗。許多使用者對於現代筆電普遍採用「無鍵式」點擊板(Clickpad)感到不滿,認為不如傳統具備實體按鈕的觸控板精準與高效,也有不少人呼籲 Framework 應推出類似 ThinkPad TrackPoint 的鍵盤模組。另一股討論則圍繞在 NVIDIA 顯示卡的支援問題。有使用者批評 NVIDIA 對 Linux 桌面環境不友善,認為提供 RTX 5070 模組是對 Linux 生態「敵意」,不過也有許多人指出 NVIDIA 在 AI 訓練與高效能運算上仍是業界主流,放棄這個選項對 Framework 來說不切實際。比較務實的看法認為只要 Linux 相容性持續改善,保留 AMD 與 NVIDIA 兩種顯卡模組,能讓使用者擁有更多自由選擇。

此外,Framework 團隊的代表也現身討論,回答社群關於散熱設計、升級方案與區域化銷售的問題。他們表示 RTX 5070 的功耗限制主要源自散熱與模組設計,而非僅僅是接口限制。另有使用者關心價格,指出完整配置下 Framework 16 的定價高於既有的遊戲筆電如 ASUS ROG,但其他人則認為若從長期維護與可升級性來看,Framework 筆電雖然貴一些,但可延續使用壽命,經濟效益未必輸給三年換一台傳統筆電。

整體而言,Framework Laptop 16 在技術上展現強烈差異化,以模組化、可修復與可升級設計挑戰「買新機換舊機」的筆電消費循環。雖然仍面臨如觸控板設計、價格競爭與 Linux 支援的挑戰,但它在高性能筆電領域提供了獨樹一幟的選擇,特別適合重視長期維護、客製化與開源生態的進階使用者與開發者。

👥 93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27725
Java 現在還不支援 XDG desktop portals 的 file picker portal...
https://bugs.openjdk.org/browse/JDK-8284516
free domain
free domain 很容易被濫用,所以還是自己買比較妥當
[sticker](media:AAMCBQADHQI9GfldAAECKRVorvJFH9PYVh_2ho6vXoVfOs2MxAACNgEAAnUgjhwhRqv18FTfswEAB20AAzYE@telegram)
QEMU 10.1.0 版本更新概要 (★ 106 分)

QEMU 10.1.0 的版本更新涵蓋了許多體系架構與功能上的進展。其中在 Arm 平台新增了多項處理器架構特性模擬,包括 SME2、SVE2p1 等,並引入新的開發板模擬如 Analog Devices 的 max78000fthr。此外,虛擬 Arm `virt` 機器現在支援更多虛擬化功能,例如透過新核心可啟用 KVM 巢狀虛擬化,以及支援 ACPI PCI 動態熱插拔。RISC-V 部分則加入了新的指令擴充與硬體平台支援,修正了許多例外處理與記憶體存取錯誤,以提升模擬準確性和相容性。其他平台諸如 LoongArch、MIPS、HPPA 等也都有針對中斷控制與例外狀況模擬的修正。

在裝置與功能模擬方面,QEMU 本次更新改善了 VFIO (Virtual Function I/O) 的支援,首次引入 CoCo guest-memfd 記憶體後端,並增強了對 Intel IGD 顯示直通的相容性與文件說明。遷移功能上,支援 IPv6 的 RDMA 即時遷移,並在多路資料傳輸 (multifd) 和後移轉 (postcopy) 模式下進行最佳化,降低停機時間與改善串流應用的穩定度。圖形系統支援方面,spice 與 VNC 的錯誤修正,使跨平台圖像傳輸更為穩定,也新增了 GTK 的縮放選項以改善介面體驗。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 QEMU 現在開始使用 Rust 語言,最低需求版本為 1.77,並限定在部分發行版中有穩定支援,例如 Debian trixie 和 Ubuntu 22.04/24.04。Rust 的使用目前仍偏實驗性,不建議用於生產,但這顯示出專案正在朝向更多元的語言環境發展。另外,本次更新亦撤除了部分過時機器型號與舊的架構選項,並要求新版工具鏈,例如 Meson 1.8.1 與 Ninja 1.9,以維持建置流程的一致性。

Hacker News 的討論則從多個角度補充了 QEMU 在社群技術與基礎建設上的重要性。許多開發者指出,QEMU 搭配 KVM 幾乎支撐了整個現代雲端運算基礎,儘管有時指令列操作略顯繁瑣,但整體穩定且強大。討論中有人解釋了 KVM (Kernel-based Virtual Machine) 的運作方式,核心概念包括二級分頁表來配置虛擬記憶體、在 CPU 硬體支援下切換虛擬執行環境,並透過中斷控制避免客體系統奪取主控權。簡單來說,QEMU 在搭配 KVM 時會將自身的 CPU 模擬層 (TCG) 替換成 KVM,使得客體系統的指令能接近原生效能執行。

一些開發者分享了學習虛擬化與 QEMU/KVM 的入門資源,例如 Intel 處理器開發手冊與早期的技術研討會文件。另有留言提到 QEMU 對新作業系統開發至關重要,因為能在完全虛擬化環境下快速建構並測試系統,而無需實體硬體。討論中還有人提到其他常見虛擬化架構如 Xen,以及新手友善的封裝專案 QuickEMU,讓使用者能透過簡單命令快速建立 VM。針對 macOS/iOS 使用者,則有人推薦前端工具 UTM 作為 QEMU 界面的整合應用。

整體來看,QEMU 10.1.0 不僅是一次功能層面的進化,也反映了其在開放原始碼生態系中持續拓展的角色。Hacker News 論壇的技術補充則進一步凸顯了 QEMU/KVM 作為雲端與虛擬化核心基石的地位,以及其從 OS 開發到日常開發環境、甚至 Android 模擬器上的廣泛應用。這次更新展現出 QEMU 同時推進硬體模擬精確度與現代虛擬化需求的雙軌發展策略。

👥 20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37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