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redirecting...

Log for Ubuntu 台灣社群

32 位元在 Linux 核心中的未來支援走向 (★ 102 分)

Arnd Bergmann 在 2025 年歐洲開源峰會的演講中明確指出,32 位元系統已經不再適合用於任何新產品,目前維持其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支援仍在使用的舊硬體與軟體。Linux 桌面版大約在 20 年前已經全面轉向 64 位元,而行動裝置也早已跟進;若只考量桌面與伺服器領域,32 位元支援早就可以被移除。然而在嵌入式世界,仍有許多裝置依賴 32 位元的 Armv7 平台,因此短期內難完全捨棄。即便如此,新的 64 位元開發板的支援數量已經遠遠超過 32 位元板子,顯示趨勢已不可逆。

隨著越來越多非 Arm 架構的 32 位元處理器(如 arc、nios2、sparc/leon、xtensa 等)逐漸被 RISC-V 取代,32 位元在新產品中的角色正逐步式微。在維護面上,32 位元系統最大的痛點來自於「高階記憶體」(high memory)的支援,由於 32 位元位址空間不足,需要額外的技術與複雜性來管理超過 800MB 記憶體的系統。雖然 Linux 核心當前仍能支援高達 16GB 記憶體的 32 位元系統,但這些硬體極其罕見,因此預計未來將逐步放棄支援。研究中的替代方案包括「4G/4G」位址隔離模式與「densemem」模型,但成效仍未確定,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將額外記憶體作為 zram 交換區使用。

除了記憶體問題,年 2038 問題(32 位元系統由於時間格式限制,將在 2038 年產生無法表示的日期錯誤)也是一大隱憂。雖然 Linux 核心端在 2020 年完成了修正,相關 C 函式庫如 musl 與 glibc 也已更新,但許多軟體套件與語言綁定仍存在漏洞,代表這場危機在軟體生態中尚未完全解決。另外,32 位元大端序(big-endian)支援也因 IBM 的大型機需求而延後移除。至於 i486、armv4 與早期 armv6 的支援,則被認為即將淘汰;Cortex-M 等 nommu(無記憶體管理單元)架構預計在 2028 年左右被清理出主線。

Hacker News 討論中,許多開發者認為對使用者端而言,最大需求來自舊 32 位元遊戲和部分無法重編譯的應用程式,這些程式可透過 Wine 或二進位翻譯在 64 位元上繼續執行。有開發者提到 Windows 早已用系統呼叫包裝層(syscall thunking)處理 32→64 的轉換,Linux 也許未來能採取相似機制。對嵌入式設備而言,也有人認為完全放棄 nommu 不甚合理,因為它象徵著能在最小資源硬體上跑 Linux 的可能性。然而,多數留言指出,維護這些古老架構的代價是增加核心開發難度,特別是與新功能(如記憶體管理)整合時往往需付出高額工程成本。

另一些觀點則偏向哲學層面,有人認為移除支援讓 Linux 聽起來像蘋果模式,基於產品路線而棄用硬體,而非真正技術上不可行。支持保留者主張「開源應該讓舊硬體能活得比商業利益更久」,甚至希望維持一個能涵蓋各種舊硬體的「萬用核心」。但也有人反對,認為對志願維護者來說,不該強迫社群背負開發者不願承擔的負擔;若使用者重視,可自行維護分支或使用舊版核心。整體而言,討論顯示社群在「保存兼容」與「降低維護負擔」之間存在拉扯,而隨著新硬體普及與舊裝置使用者逐漸減少,32 位元支援終將一步步淡出主線核心。

👥 88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95475
OpenBSD 現已支援 Raspberry Pi 5 (★ 103 分)

OpenBSD 開發團隊近日在原始碼倉庫中新增了對 Raspberry Pi 5 Model B 的基礎支援,特別是在 RAMDISK 安裝映像方面已經可運作。不過,目前仍存在幾個已知限制:其一是無法從 PCIe 儲存擴充 HAT 開機,因為缺乏 U-Boot(開機韌體)的相關支援;其二是在部分新版「d0」硬體修訂的 Raspberry Pi 5 上,內建 Wi-Fi 無法使用;此外,主動式散熱風扇也尚未能夠運作,原因是 OpenBSD 仍缺少 PWM 與時脈控制驅動程式,這部分正在開發中。

在 Hacker News 討論區中,多數人對 Raspberry Pi 5 獲得 OpenBSD 支援表示興奮,也有使用者分享過去在 Raspberry Pi 4 上運行 OpenBSD 的經驗。他們指出,只要硬體在相容清單之內,整體安裝與使用過程與其他平台上的 OpenBSD 差異不大。不過部分配件,例如 CM4 的 Waveshare 擴充板,支援情況可能不穩定。有評論提到 NetBSD 對 Raspberry Pi 的支援更全面,但不少人對 OpenBSD 的安全性及設計理念仍感興趣。

其他討論涉及實務上的限制:例如在 Pi 4 上若要使用超過 3GB 記憶體,仍可能需要第三方韌體;安裝程式雖然包含完整軟體集,但讀取方式有限,需要透過網路或額外儲存裝置才能載入。此外,有人誤認 OpenBSD 不支援 ARM 架構的節能模式,但其他使用者指出其實在部分 ARM 機種(如 Apple M1/M2、ThinkPad X13s 及 Raspberry Pi 4)已有 CPU 頻率調整能力,只是依賴流程與使用的韌體不同。

針對目前的限制,有開發者補充說明 NVMe 擴充卡雖然能在 OpenBSD 運作,但從 NVMe 開機仍需要額外的 U-Boot 支援。同時,部分 Raspberry Pi 5 機型的 Wi-Fi 在現有 Broadcom 驅動程式下是可以使用的,僅後期推出的 D0 修訂板相容性不足。另外,乙太網路也可能透過 cad(4) 驅動程式啟用。散熱風扇未能運作的議題也引起討論,有人指出在傳統 x86 系統中,風扇通常由 BIOS 或其他嵌入式控制器先行處理,作業系統只需在必要時接管;但在 Raspberry Pi 上,PWM 波型與硬體計時器的設定仍需作業系統驅動介入。

整體來看,Raspberry Pi 5 在 OpenBSD 上的支援雖已起步,但仍需解決 Wi-Fi 與散熱等實際問題。然而,社群反應顯示這樣的進展仍鼓舞人心,特別是對那些希望在廉價 ARM 硬體上體驗 OpenBSD 安全特性的使用者而言。這次更新不僅體現了 OpenBSD 在新硬體平台上持續拓展的動力,同時也反映出 BSD 家族系統在嵌入式與低功耗裝置上日益受到重視。

👥 14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96585
Ubuntu Linux 核心多個漏洞

via 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資安快訊 -- 警報及博錄頻道 https://www.hkcert.org/tc/security-bulletin/ubuntu-linux-kernel-multiple-vulnerabilities_20250902
我討厭NAS就是這個原因,喜提無薪網管職位
沒有,他要離線
大家都知道qnap硬體不錯但軟體特別可怕
我去年底買了一部 Synology NAS
未來如果要更換的話應該會自組 TrueNAS
有汰舊的電腦硬體可以直接試試Unraid或TrueNAS
要熱抽換,市面上也有 5.25 吋抽換盒
電源選白金以上
沒有,他其實硬體也很恐怖,只是沒有 syno 糟
我之前組電腦才知道電源負載大概一半時轉換率最好
選白金的話都是很高的瓦數
自組nas會需要那麼高的瓦數嗎
WinBoat:在 Linux 上 無縫執行 Windows 應用程式 (★ 74 分)

WinBoat 是由 TibixDev 在 GitHub 上推出的開源專案,目標是在 Linux 桌面環境中無縫執行 Windows 應用程式。它透過 Docker container 管理一個 Windows VM (虛擬機器),並以 RDP (遠端桌面協定) RemoteApps 模式將個別應用程式的視窗直接呈現在 Linux 桌面上,就像本地程式一樣與系統整合。專案以 TypeScript 與 Go 撰寫,採用 MIT 授權,迄今在 GitHub 已獲得超過 700 顆 star。

WinBoat 的功能包括優雅介面、自動化安裝、可執行任意 Windows 應用程式、完整 Windows 桌面切換、檔案系統整合(將 Linux 主目錄掛載到 Windows)以及智慧卡轉接和資源監控等。使用者需備有至少 4GB RAM、2 核 CPU、32GB `/var` 可用空間,並在 BIOS/UEFI 中啟用 KVM (Kernel-based Virtual Machine,核心虛擬機器) 虛擬化。軟體上需安裝 Docker、Docker Compose v2,並將使用者新增至 docker 群組;FreeRDP 必須為 3.x 並支援音訊;同時需載入 `iptables` 與 `iptable_nat` 模組。官方提供 AppImage 與 Unpacked 兩種可執行格式,方便不同 Linux 發行版使用。

在 Hacker News 討論中,不少人關注 WinBoat 與 WinApps 的差異。相較 WinApps 多為 Bash 腳本且需手動建置 VM,WinBoat 以圖形化介面及內建 Windows Docker 映像簡化流程;底層並非 Wine 相容層,而是真實 VM,理論上能執行任何能在 qemu VM 上運行的程式。有評論指出專案目前不支援 Podman、Docker Desktop 以及 rootless container 解決方案,也尚未實作 GPU 加速,若要提升圖形效能須自行配置 GPU passthrough,但門檻較高。

社群普遍認為這類將 Windows 應用程式整合到 Linux 的方案難免需面對穩定性和排錯挑戰。有使用者建議對於遊戲或輕量應用,可改用 Steam Proton、umu-launcher (基於 Steam Proton 的相容層包裝器) 或 Lutris 等工具;若需執行 Adobe 等專業軟體或具 GPU 加速需求,仍建議採用傳統 VM 或雙系統安裝。整體而言,WinBoat 為 Linux 使用者帶來新穎的 Windows 應用執行管道,但較適合具備系統管理與排錯經驗者嘗鮮。

👥 36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99124
微控制器與嵌入式 Linux 上執行 Erlang/Elixir (★ 101 分)

GRiSP 是一個專為在微控制器與嵌入式 Linux 上執行 Erlang 與 Elixir 所打造的軟體生態系。它提供三種不同的軟體堆疊,分別針對不同應用場景:`GRiSP Metal` 直接在 RTEMS (Real-Time Executive for Multiprocessor Systems,即即時多處理器系統核心) 上啟動 Erlang/Elixir 虛擬機 BEAM,強調小體積與即時性,僅需 16MB 記憶體即可運行;`GRiSP Alloy` 則以 Buildroot 為基礎,建立一個精簡的即時 Linux,支援多個 BEAM 執行個體,可針對不同核心或不同優先權分配;`GRiSP Forge` 與 Alloy 架構類似,但基於 Yocto,適合需要長期維護、可客製化的工業與企業級應用。

除了軟體本身,GRiSP 還提供 `GRiSP-io` 平台,作為雲端與邊緣的管理工具,可遠端部署裝置、進行系統監控、即時健康檢查,以及支援 OTA (Over-The-Air) 更新,讓開發者能有效率地管理大量分散式的嵌入式系統。整體來說,GRiSP 的設計目標是將 Erlang 與 Elixir 的分散式、容錯能力延伸到物聯網 (IoT)、工業自動化與機器人等場景,讓開發者能更快從原型進入量產,並兼顧穩定性與長期維護需求。

在 Hacker News 的討論中,有開發者對 GRiSP 所宣稱的「即時能力」提出疑問,因為 BEAM 本身屬於「軟即時」(soft real-time),而非硬即時系統 (hard real-time)。一些人認為 GRiSP 的描述可能會讓人誤解其能力上限,但也有人認為它與硬體整合的方向仍然具有吸引力,尤其在需要可靠錯誤容忍與熱插拔程式碼的情境下。另有討論提到 Erlang/Elixir 的 Actor 模型在管理大規模 IoT 裝置時具備天然優勢,讓這種嘗試具備實際應用潛力。

另一個爭論焦點在於記憶體需求。GRiSP Metal 將 16MB 視為微控制器等級的佔用,但許多開發者指出這個數字偏高,因為大部分主流微控制器 (MCU) 仍然以 KB 為單位,更高階也少有超過 2MB RAM 的。像 RP2040 僅有 256KB,NXP 的系列雖可到 1-2MB,但仍離 16MB 很遠,若需大量記憶體常會改用 SoC (System-on-Chip)。因此,相較於「典型微控制器」,GRiSP 的應用場景更接近高性能嵌入式平台。此外,有人提到 AtomVM 專案可能更適合在小記憶體 MCU 上執行 Erlang,顯示 GRiSP 的定位可能偏向「高階嵌入式」而非真正的 MCU 範疇。

整體社群反饋可分為兩派:一方看好 Erlang/Elixir 移植至嵌入式環境的前景,認為在 IoT、分散式應用甚至 LLM 代理 (Large Language Model agents) 掛載等新需求出現時,GRiSP 可能填補一個重要空缺;另一方則質疑其技術宣稱與實際硬體門檻的落差,尤其在低價感測器或驅動器需要極低成本的情況下,16MB 需求可能嚴重限制其應用範圍。不過,多數開發者同意,若搭配雲端管理平台 GRiSP-io,這種架構能在工業 IoT 或大規模裝置管理中展現強大優勢。

👥 23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10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