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從 Windows 轉向 Linux 的歷程 (★ 101 分)
作者回顧自己從 Windows 轉換到 Linux 的過程,他強調決定性因素是 Windows 11 強化了許多侵害用戶的手段,例如將桌面當成廣告平台,強迫整合 Copilot 助理、Recall 功能,以及 OneDrive 在未經同意下將資料搬至雲端。這些行為讓他意識到,使用者逐漸喪失對自己電腦與軟體的掌控權。商業軟體產業近五年來也愈來愈傾向訂閱制而非一次性購買,造成對消費者的限制更加嚴重。他認為,這是一種「反顧客時代」的徵兆,反映出科技巨頭正透過所謂「暗黑模式」掏空個人自由。
經過兩年的努力,他完全脫離對 Windows 的依賴,現在全面以 Linux 完成工作與生活所需。雖然 Linux 的技術挑戰依然存在,但他體認到更重要的是「擁有感」與「控制感」:當用戶失去對購買產品的掌控,就等於失去自由。這種侵犯累積下來,會讓人從麻木轉為憤怒,最後意識到自己其實在忍受一種被設計好的剝奪。他將這種趨勢比喻為一種新的「數位封建制度」,最終人們可能會「一無所有卻被迫感到滿足」。他也把這個問題連結到其他領域,例如 Right to Repair(維修權運動)與歐洲的 Digital Markets Act(數位市場法規),認為這些舉動象徵社會對抗壟斷與濫權的最後防線。
在 Hacker News 的討論中,許多使用者呼應他對微軟的批評,特別是關於 Windows 文件格式長期充當「蟑螂旅館」(資料進得去卻難以完整導出)的現象,凸顯對封閉生態的不滿。同時,也有人指出 Linux 在遊戲上的環境進步顯著,Valve 的 Proton 及 Steam Deck 帶來突破,但仍有大型多人遊戲因反作弊系統不支援 Linux 而成為瓶頸,引發爭論:有人認為應拒絕接受這類具入侵性的軟體,有人則無法放棄與朋友的遊戲互動。這突顯了 Linux 作為日常遊戲平台仍有現實限制。
文件處理方面,多人討論了 LibreOffice、OnlyOffice、Google Docs 等替代方案。大多數人認為,雖然對 90% 日常需求已足夠,但在進階功能或檔案相容性上仍然落後,任何不一致現象往往會導致責任歸咎於 LibreOffice。有人表示,推廣 Linux 的最大障礙在於 Microsoft Office 的壟斷地位,而不是作業系統本身。也有人認為現在 Linux 易用性比十年前提升許多,系統安裝更快速,驅動與硬體相容性更好,因此大部分非技術背景的使用者切換難度已顯著降低。
此外,討論中也延伸到更哲學化的面向:有使用者認為應將注意力放在改善個人與他人關係,不一定要以企業為敵;也有人憶起 Richard Stallman (RMS,自由軟體運動先驅) 早期對「你將不再擁有任何東西」的警告,發現如今正一步步成真。這些回饋顯示,Linux 雖仍有不足,卻逐漸成為 Windows 之外愈來愈可行的選擇,而推動者的核心動力並非價格或更佳功能,而是不願再受巨頭擺布、重視自由與控制權。整體來看,這篇文章與討論反映出的共同共識是:數位世界若缺乏選擇權,個人自由就會持續被蠶食,因此推廣開放與自由的替代方案已不再只是「理想主義」,而是愈來愈迫切的實際需求。
👥 144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07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