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ology 的終局 (★ 109 分)
原文作者是一位長期使用 Synology 的愛好者,他過去自己組裝家用 NAS(網路儲存設備),後來因為 Synology 的機器安靜、省電又穩定,而成為忠實用戶。但如今他表示將不再購買 Synology 的產品,原因在於公司近年的政策變得日益封閉且對客戶不友善。他提到今年開始,Synology 在部分新機種上強制限制 Samba 同時連線數,並非系統預設,而是透過自主封裝覆寫程式刻意加上的人為限制,讓他認為相當荒謬。此外更令人反感的是最新政策,開始要求新的 NAS 只能使用原廠 Synology 的硬碟,不再支援市面上常見的 WD、Seagate 等品牌。這代表如果用戶插入非原廠硬碟,系統將直接拒絕,完全不像過往只是「無法保證支援」那樣寬鬆。更糟糕的是,Synology 自家硬碟的保固期甚至比市售品牌短,品質卻沒有優勢,顯然是藉由綁架消費者來推動自身配件銷售。面對這些變化,作者考慮回到自組 NAS,搭配 TrueNAS 等開源系統,或者投向 UGREEN、Buffalo 等其他廠商。
Hacker News 上延伸的討論相當熱烈。許多用戶指出這是典型的大廠週期:原本藉由良好的客戶服務與合理定價贏得市場,壯大後就開始榨取用戶價值,最終喪失信任。一些人提到 Synology 過去技術支援態度極佳,甚至有員工加班幫忙解決疑難雜症,如今卻走向蘋果式的「生態鎖定」策略,只求提高綁定與利潤。有評論將其比喻成「蘋果或豐田」,這並非針對技術玩家,而是要做成千篇一律的穩定大廠品牌。也有人懷疑 Synology 押寶中小企業市場,而消費者市場則逐漸被放棄。
不少人分享了替代方案與組裝經驗。有用戶推薦用舊電腦或迷你主機搭配 TrueNAS、Unraid 等系統,整合 ZFS 檔案系統與 Docker 容器來建置簡單又穩定的家用儲存架構。有人強調只要設定好郵件通知,就能自動得知硬碟異常,並不需要頻繁人工維護。相較之下,QNAP 與 Asustor 也各有擁護與批評聲音:QNAP 的 Samba 效能在 macOS 上品質堪憂;Asustor 曾爆發勒索病毒事件,且官方反應不佳,導致部分用戶失望。有玩家則推薦像 TerraMaster、UGREEN、Minisforum 等新興小廠,硬體設計走向標準化,可自由安裝自選系統,不會遭遇 Synology 那種廠商鎖定問題。更有開發者提到 Ubiquiti 新推出的 UNAS Pro,與 UniFi 系設備整合度高,價格合理,被視為可能的新選擇。
除了硬體鎖定外,另一些人批評 Synology 軟體堆疊過於老舊。他們的作業系統仍停留在 Linux kernel 4.4,搭配過時的 Btrfs 分支與 PHP 7.4、PostgreSQL 11 等版本,雖聲稱自有安全修補,但功能與效能大幅落後。此外加上專有加密實作有疑慮、應用程式分散重疊,卻把精力放在華而不實的 AI 功能,讓不少進階用戶感覺失望。部分人舉例,若不是依賴 Synology Drive 或 Hyper Backup 等軟體生態,早已考慮其他平台,因為自架 Linux + Docker 幾乎可以完全取代。
整體來看,Synology 的轉向雖可能仍吸引部分中小企業,卻讓技術愛好者與長期用戶感到被迫離棄。社群中普遍認為這種「強制綁定、限制連線」的做法,短期能為公司帶來收益與管控,但長遠來說可能重創品牌形象,開放式與自建 NAS 的風潮會因此加速擴大。對於尋求穩定低功耗的家庭用戶與攝影師、小型工作室,未來選擇更多元,不再非 Synology 不可。
👥 66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