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他用 AI 再翻一次 😁
我的作業系統之旅。這篇文章原本是我寫的,先用 AI 從我的母語翻成英文,再由我整理。
我人生中第一個作業系統,當然是 Windows。我用了好多年——打電動、寫作業,還有日常生活裡的一切。那時候,我根本沒多想什麼叫「作業系統」,它對我來說只是讓電腦能運作的東西。
後來,我開始對滲透測試(penetration testing)和駭客技術產生興趣。這份好奇心徹底改變了我的方向。我的第一步,是用 USB 開機跑 Kali Linux。那感覺神祕又強大。最後,我乾脆整個系統都換成 Kali。好幾個月裡,我都沉浸在 Kali Linux 的世界,探索它的工具,學習滲透測試的領域。不過,隨著時間過去,我對駭客的熱情逐漸淡了,覺得該往下一步走。
於是,我換成了 Ubuntu。Ubuntu 乾淨、穩定,而且很友善。這是第一個讓我真正覺得「自在」的 Linux 發行版。我用了幾個月,感覺很棒——直到我發現《特戰英豪》(Valorant)不能在上面玩。遊戲的吸引力把我拉了回去,我又回到了 Windows。
但這一次,Windows 給我的感覺已經不一樣了。因為那時候,我發現了一件事——我在寫程式上有天分。我不再只是想要一個能玩遊戲的作業系統,而是想要一個能支撐我的好奇心與能力的環境。於是我再次轉換,這次選擇了 Parrot Security OS。它既能提供匿名性與滲透工具,又能當日常使用的系統。我在 Parrot 上待了幾個月,但最後興趣又轉移了。
我又想回到遊戲,所以試了 SteamOS。但只撐了一天,我就再度更換——這次是 TempleOS。TempleOS 很奇特,甚至有點神話般的感覺。我只待了幾個小時,單純體驗一下它是什麼樣子,然後就繼續往前走。
接著,來到我最大的一次跨越:Arch Linux。Arch 不只是另一個發行版——它是一種挑戰。安裝它代表要從零開始打造自己的系統,而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一開始我用 GNOME,外觀俐落,有點像 macOS。但它沒給我想要的掌控感,所以我換成 KDE Plasma,雖然好一些,但還是不夠。最後,我更進一步,改用 Hyprland 這種平鋪式視窗管理器。那才是真正的「進階玩家體驗」,我用了好幾週,感覺自己完全掌握了系統。
而現在,繞了一大圈,我又回到了 Ubuntu。但這次不一樣了。我不再是初學者的心態。我走過 Kali、Ubuntu、Parrot、SteamOS、TempleOS、Arch,每一個都教會了我一些東西。如今,我看待 Ubuntu,不只是「簡單的 Linux」,而是一個穩固的基礎,能讓我寫程式、創作,同時承載我一路走來累積的知識。
這是一段漫長又精彩的旅程——而且還遠遠沒有結束。
最後補充一下:我不是因為不懂英文才沒自己翻,而是因為我懂英文,但我希望這篇能被每個人都清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