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つ`ω´)つ says to Ubuntu 台灣社群
WiFi 訊號可測量心率,不需穿戴式裝置 (★ 109 分) 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名為 Pulse-Fi 的新技術,能夠利用一般家庭 WiFi 裝置精準測量心率,而完全不需穿戴式裝置。研究指出,WiFi 訊號在穿透人體時會產生極細微的變化,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訊號,就能夠過濾環境雜訊並偵測出心跳資訊。實驗顯示,只需五秒鐘的訊號處理,便能達到醫療級的心率監測準確度,誤差甚至僅約半下心跳。研究團隊使用的是低成本的 ESP32 晶片(5 至 10 美元)與 Raspberry Pi(約 30 美元),證明系統不僅平價,還能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可靠運作。 實驗涵蓋 118 位受試者、共 17 種不同姿勢,包括坐姿、站立、躺下甚至走動,Pulse-Fi 皆能準確偵測心率。此外,距離達三公尺(約十英呎)仍不影響精度,更昂貴的路由器硬體甚至可望進一步提升效能。研究人員也建立了專屬資料庫,將 WiFi 訊號變化與標準血氧機數據結合,用神經網路學習辨識心跳訊號,並補充使用來自巴西研究團隊的 Raspberry Pi 資料集,使演算法更為穩健。研究還正朝著呼吸速率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監測前進,未來有望擴展到更多居家健康監測情境。 在 Hacker News 討論中,許多用戶提到這項技術讓人聯想到科幻作品《星艦迷航記》(Star Trek) 的劇情,但也點出這技術的潛在隱私風險。有些人認為這不僅能用於照護高齡者,提供非侵入式的健康監測,更能避免老人或病患無法及時使用穿戴裝置而錯失監控機會。但另一派則憂心,如果這樣的 WiFi 感測技術被整合進商用路由器,可能成為監控工具,例如用於廣告定向、竊賊監看居家有人與否,甚至被政府或軍事濫用。有評論提到相關技術已在 Comcast 路由器、Intel 與 Qualcomm 晶片上商用化,甚至 IEEE 也成立 802.11bf 標準小組專門制定 WiFi 感測規範,突顯這並非實驗室裡的空想。 部分討論者強調,這類技術其實並非全新概念,早在十年前 WiFi 訊號就被用於偵測呼吸、心跳乃至讀取鍵盤敲擊節奏,但 Pulse-Fi 的價值在於它的低成本與醫療級精準。也有人提醒,隨著這類技術普及,社會或許得更嚴肅面對 WiFi 裝置的資安與資料管控問題,因為這不再只是連線威脅,而可能成為全方位的「生理監控網路」。 總體來看,Pulse-Fi 在健康照護、睡眠醫療與居家監控上展現巨大潛力,對醫療不足或資源貧乏地區尤其有幫助。但正如討論中所反映的,如何在創新應用與隱私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將是這項技術推廣時最大的挑戰。 👥 70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12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