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68.*.* 私有網路位址的由來是什麼? (2009) (★ 44 分)
在 2009 年的一場郵件討論中,Steven Ehrbar 提出對 192.168.x.x 私有網路位址來源的模糊回憶。根據他的描述,某家公司在早期文件中以 192.168.x.x 作為範例位址,造成眾多使用者照抄設定內部網路。當 IETF(網際網路工程工作小組)在 RFC 1597(Request For Comments 的編號 1597)中正式指定私有網路保留位址時,考量到已有大量實務案例,於是將 192.168.0.0/16 納入。此說法為個人回想,尚缺乏進一步史料佐證。
此後多名網友在 Hacker News 上質疑該回憶準確性。一些人指出 Sun 公司在早期範例中使用的是 192.9.200.x,而非 192.168.x.x;Superuser 網站上 Michael Hampton 的回答則更深入解析私有網路保留範圍的實際成因—— IANA(互聯網號碼分配局)基於傳統類別式路由(classful addressing)慣例,分別從 A、B、C 類網段挑選最低未分配的區段,最終形成 10.0.0.0/8、172.16.0.0/12 及 192.168.0.0/16,並於 RFC 1918(Request For Comments 的編號 1918)中確立。
權威解答來自 RFC 1918 聯合作者 Daniel Karrenberg,他在 NANOG(North American Network Operators Group,美國網路營運者群組)郵件列表中回應:10/8 是原 ARPANET(先驅網路)網段,172.16/12 為 Class B 空間中最低尚未分配的 /12,192.168/16 則是 Class C(192.0.0.0/8)中最小的可用 /16。IANA 按照既定分配程序選擇這些區段,一方面因為當時類別式路由尚未完全淘汰,採用最小可用區段可維持與現有設備相容,避免更多改動。
社群同時討論私有網路所帶來的影響:雖然統一保留範圍避免各自濫用位址,但必須依賴 NAT(網路位址轉譯)與防火牆規則,破壞點對點連線並延緩 IPv6(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推廣。另有網友提及 RFC 1627(Request For Comments 的編號 1627)曾提出不採用私有位址的替代方案,但因實務慣性未被接納;早期廠商文件範例與硬體預設值也導致大量重複案例,凸顯慣例選擇往往高於設計初衷的實際影響。
👥 34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15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