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redirecting...

Log for Ubuntu 台灣社群

vi / emacs / notepad++ 用戶:
很印度人
為什麼要這麼辛苦
分散式系統是男人的浪漫
https://www.phoronix.com/news/Rust-Coreutils-0.2
Rust 版的 coreutils 釋出 0.2 版了
目前還是無法正確更新
服務器 尚未修復嗎
更新會一直 卡住
暫時把 security.ubuntu.com 軟體庫停用應該就可以了,安全更新也會透過鏡像站發布所以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最近才又發出離線的通知
Canonical and Ubuntu Status - Status
archive.ubuntu.com - Major Outage
Canonical and Ubuntu Status - Status
security.ubuntu.com - Major Outage
放棄 Intel,改用 AMD Ryzen 9 9950X3D (★ 106 分)

作者描述他在高階 Linux 桌機上連續遭遇兩顆 Intel 285K CPU 故障的經驗,讓他決定放棄長年使用的 Intel,改採用 AMD Ryzen 9 9950X3D。第一次 CPU 異常是在進行 `layout-parser` 與 `tesseract` 文件轉換測試時,因為自行在 NixOS 上編譯 CUDA 軟體導致機器異常失聯,雖然當時電腦還能運作,但翌日卻完全無法開機。經過檢測後只好同時退回主機板與 CPU。雖然媒體報導曾提到 Intel Raptor Lake 系列處於歐洲熱浪時更易當機,但作者特別強調這次並非溫度過高問題,因為他有使用空調,CPU 運行時溫度雖接近 100 度,但仍符合 Intel 所標示的耐受範圍(最高 110 度),因此更可能是晶片本身穩定性不足。

在選擇替代產品時,作者挑上了 AMD 當前最快的桌機級處理器 Ryzen 9 9950X3D。該款 CPU 除了在不少效能評測中優於 Intel 285K,也因 3D V-Cache 技術能依工作負載切換快取或時脈核心,在 Linux 6.13 以上內核可手動調整,增加了使用的彈性。他選擇搭配 ASUS TUF X870+ 主機板,以兼顧耗電量與耐用性。從效能測試來看,9950X3D 在編譯 Go 與 Linux 核心等工作上比 285K 稍快。然而電力消耗方面,AMD 在待機與日常使用下都比 Intel 相同級別產品耗電更高,使家庭每日用電量增加了約 10%,對雙人家庭等於多出 1-2 kWh 的支出。

作者回顧自己從 2008 年起長期偏好 Intel,因為其過去產品能讓 Linux 桌機兼顧效能與靜音。但隨著 285K 系列的連續問題,他覺得這個模式已告終止。不過他也表示,本身一直對 AMD 有親近感,早期電腦也曾用過 AMD K6,如今重新轉回 AMD 並不算陌生。他希望未來 AMD 能進一步改善待機功耗,同時也期待 Intel 能夠重整設計,再次帶來穩定性,因為 CPU 市場的競爭對消費者最有利。

Hacker News 上的討論呈現出一種「無牌可保」的氛圍。許多人分享親身經驗指出,不管是 Intel 還是 AMD,近五年來的桌機 CPU 都顯得不如以往可靠。一位用戶說他的 AMD Ryzen 7 5700X3D 也突然故障,反而讓他考慮轉回 Intel。另一派則強調 Intel 13、14 代自毀問題不容忽視,某些玩家推測大量故障並非單純晶片品質,而是主機板廠商 BIOS 設定過度激進,把電壓推到超規,最終壓縮了 CPU 的壽命。也有人提到 Puget Systems 等系統整合商發現,若將 BIOS 調回保守值,Intel 與 AMD 的失效率差異其實不大。

討論中也有人強調電腦散熱與設定的重要性。部分玩家認為當今 CPU 幾乎都是出廠即「極限運轉」,不像十多年前還能安心超頻,因此一旦環境或韌體瑕疵,就容易引發不穩定。另有評論提到在企業級與預組裝電腦(如 Dell、Lenovo)上問題反而較少,因為大廠會進行更完整測試,且故障時可仰賴保固服務。部分用戶甚至乾脆轉向 Apple Silicon,認為效能功耗比遠優於 x86 陣營,但也有持懷疑態度者指出蘋果產品生態的限制。

整體而言,這篇文章與討論都凸顯了高階桌機 CPU 近年的共同困境:效能雖強,但在功耗、發熱與壽命之間的平衡退步,使用者需在效能與耐用之間自我取捨。這也反映出 PC 市場正處在大變革前夕,無論是 AMD、Intel,甚至 ARM 與 RISC-V,都有人期待它們能帶來更可靠的新選擇。

👥 91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155986
大家現在都用哪顆CPU?
AMD 7840U
Nvidia Tegra T239
9700x 用起來感受挺好ㄉ
還往省電一點的方向調整了一下
那只能AMD Custom 0405
9800X3D
5900x 一路到DDR6 才換
全都amd !?
192.168.*.* 私有網路位址的由來是什麼? (2009) (★ 44 分)

在 2009 年的一場郵件討論中,Steven Ehrbar 提出對 192.168.x.x 私有網路位址來源的模糊回憶。根據他的描述,某家公司在早期文件中以 192.168.x.x 作為範例位址,造成眾多使用者照抄設定內部網路。當 IETF(網際網路工程工作小組)在 RFC 1597(Request For Comments 的編號 1597)中正式指定私有網路保留位址時,考量到已有大量實務案例,於是將 192.168.0.0/16 納入。此說法為個人回想,尚缺乏進一步史料佐證。

此後多名網友在 Hacker News 上質疑該回憶準確性。一些人指出 Sun 公司在早期範例中使用的是 192.9.200.x,而非 192.168.x.x;Superuser 網站上 Michael Hampton 的回答則更深入解析私有網路保留範圍的實際成因—— IANA(互聯網號碼分配局)基於傳統類別式路由(classful addressing)慣例,分別從 A、B、C 類網段挑選最低未分配的區段,最終形成 10.0.0.0/8、172.16.0.0/12192.168.0.0/16,並於 RFC 1918(Request For Comments 的編號 1918)中確立。

權威解答來自 RFC 1918 聯合作者 Daniel Karrenberg,他在 NANOG(North American Network Operators Group,美國網路營運者群組)郵件列表中回應:10/8 是原 ARPANET(先驅網路)網段,172.16/12 為 Class B 空間中最低尚未分配的 /12,192.168/16 則是 Class C(192.0.0.0/8)中最小的可用 /16。IANA 按照既定分配程序選擇這些區段,一方面因為當時類別式路由尚未完全淘汰,採用最小可用區段可維持與現有設備相容,避免更多改動。

社群同時討論私有網路所帶來的影響:雖然統一保留範圍避免各自濫用位址,但必須依賴 NAT(網路位址轉譯)與防火牆規則,破壞點對點連線並延緩 IPv6(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推廣。另有網友提及 RFC 1627(Request For Comments 的編號 1627)曾提出不採用私有位址的替代方案,但因實務慣性未被接納;早期廠商文件範例與硬體預設值也導致大量重複案例,凸顯慣例選擇往往高於設計初衷的實際影響。

👥 34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15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