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redirecting...

Log for Ubuntu 台灣社群

何在 Raspberry Pi 上 安裝 TrueNAS (★ 84 分)

Jeff Geerling 最近在他的部落格示範如何在 Raspberry Pi 5 上安裝 TrueNAS SCALE,一款原本只支援 x86 平台的網路附加儲存 (NAS) 作業系統。他引用 TrueNAS 社群用戶 Joel0 開發的 Arm 平台分支,決定以 Raspberry Pi 作為教學實驗,藉由在效能受限的硬體上運行,揭露設定瑕疵並累積最佳化經驗。Geerling 先前已在機架中架設 Ampere Arm 伺服器與 Raspberry Pi 混合 ZFS (開放 Zettabyte 檔案系統) 的儲存方案,此次嘗試更進一步將 TrueNAS SCALE 部署於 Pi 5,測試 Arm 硬體能否滿足企業級儲存需求。

為了在 Raspberry Pi 5 上啟動 UEFI (統一可延展韌體介面),他採用 NumberOneGit 的 rpi5-uefi 分支,透過更新 EEPROM 版本、將 EDK2 bootloader 複製至 microSD 卡並重啟進入 UEFI 選單。接著下載 TrueNAS SCALE Arm 版映像檔,利用 Etcher 寫入 USB 隨身碟,於 UEFI 啟動選單選擇外部儲存安裝到另一條 USB 隨身碟上。完成安裝後,他在首次開機遇到 ix-etc 服務逾時啟動的小問題,手動啟動後系統與網頁介面都能正常執行。現行 Raspberry Pi UEFI 尚欠缺 RP1 (平台管理控制晶片) 支援,使得風扇控制、顯示、GPIO 與內建 2.5G 乙太網路無法運作,需要外接 USB 網卡才能連網。儘管 SUSE 的 Andrea della Porta 與 Raspberry Pi 團隊正在推動 RP1 的 Linux 內核合併,但進度緩慢;Geerling 最後建議若要實務部署,還是選用更高階 Arm 或 x86 平台,或採用 IT 模式 HBA 外掛以避免多晶片交換器限制。

在 Hacker News 討論中,得分最高的回應由 ddtaylor 提出,他曾嘗試以 Raspberry Pi 架 NAS,發現 SATA 控制器與韌體配置常出奇怪問題,常需自行編譯核心調校,並且外接電源與單一 PCIe 通道限制令人頭痛,反而建議花不到 100 美元購入舊 PC 配合廉價 SATA 擴充卡,更符合成本與維運便利性。其他留言者則認為 TrueNAS 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一套穩定的網頁式儲存管理介面,對多數使用者而言,手動設定 Samba、NFS 及 ZFS 雖具彈性,但繁瑣且易出錯;也有人推薦運用 Cockpit、Proxmox 加 LXC 或 Ubuntu Server 系統結合 ZFS,作為替代方案。

多數社群回應認為在效能與硬體擴充性方面,Raspberry Pi 平台仍難與搭載多條 PCIe 通道的 x86 或高階 Arm SBC 同日而語,Pi 上安裝 TrueNAS 雖富挑戰性且具教學意義,卻不適合作為長期生產環境。若是想要類似體驗,可考慮具有 IBECC (類 ECC 記憶體校驗) 的 Odroid H4+ 單板電腦,或市售具多組 SATA 埠與 2.5G/10G 乙太網路的 N100 mini ITX 板;對於只想在家中點按操作的使用者,TrueNAS 與 Synology 之類的整合式 NAS 仍具吸引力。

👥 56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52429
ARM server不少了吧 像華為那種的
入解析 Debian 13 /tmp:有哪些新變動,不習慣時該怎麼辦 (★ 92 分)

Debian 13(Trixie)將 /tmp 目錄從傳統磁碟檔案系統移到記憶體,採用 tmpfs(臨時檔案系統,內容儲存在虛擬記憶體中)。tmpfs 存取速度極快且具備臨時特性,系統重開機或內建清理機制後會自動清空,凸顯 /tmp 本為暫存或分頁用途,不宜存放長期資料。文章並引用一則都市傳說,說明使用者誤將專案成果置於 /tmp 而重開機後全部遺失,強調只能將短期檔案如暫存日誌或 PHP 會話檔放入此處。RedHat 等發行版早已率先採用此做法。

由於 tmpfs 內容存於實體記憶體,Debian 預設只將可用記憶體的一半分配給 /tmp,若目錄中沒有檔案就不會佔用任何資源。系統管理員可透過 systemctl edit tmp.mount 編輯 systemd 單元檔,修改 Options=size=50%% 為如 25%% 或固定大小(例如 size=1G),並重載 systemd 後重啟 tmp.mount 即可套用。例如執行 findmnt --target /tmp 可檢視目前配置;若不想採用 tmpfs,只要執行 systemctl mask tmp.mount 並重開機,就能恢復傳統磁碟式 /tmp

Debian 13 也引入自動清理機制,由 systemd-standalone-tmpfiles 管理的 tmpfiles.d 會將 /tmp 中最後使用超過 10 天的檔案刪除(並在每次重開機時清空),/var/tmp 則在 30 天後刪除但不隨重開機清空。管理員可透過修改 tmpfiles.d 範本自訂保留天數或排除特定檔案,對絕大多數使用者而言,預設策略已相當足夠。

Hacker News 討論中,多位使用者認為將 /tmp 採用 tmpfs 可減少固態硬碟(如 SSD、eMMC/SD 卡)的寫入次數,延長裝置壽命,並在低階 VPS 或慢速儲存裝置上降低 I/O 延遲。不過,也有人指出若系統記憶體吃緊而開始換頁,tmpfs 檔案會被換出至分頁空間 swap,導致讀取速度反而比直接存放於磁碟更慢;在未設定 swap 時,核心則會將程式頁面換出,影響效能。另有聲音憂心自動清理機制可能意外移除仍在使用的暫存檔,建議有持久需求時改置於 /var/tmp,或依需求停用此功能。整體而言,多數人肯定 tmpfs 所帶來的彈性與便利,但強調務必依實際情境調整或關閉該機制。

👥 57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59470
FFmpeg 8 支援即時產生字幕

剛剛釋出的開放原始碼編解碼器 FFmpeg 8,內建了語音辨識與轉錄的機器學習模型 Whisper,這代表它能即時為影片產生字幕。FFmpeg 8 的代號為 Huffman,是以 1952 年發明的 Huffman 編碼演算法命名。Huffman 演算法是歷史最悠久的無失真壓縮演算法之一。Whisper 模型由 OpenAI 在 2022 年 9 月發表,而 whisper.cpp 則是 Georgi Gerganov 基於 Whisper 開發的本地與離線執行版本。
不過放在 tmpfs 的話,有應用假設他是磁盤空間用他當緩衝區的話
不就很吃記憶體
很多發行版預設/tmp就tmpfs很久了
具體還是看使用環境
筆電就很好
server看RAM瓶頸嚴不嚴重
Synology 的終局 (★ 109 分)

原文作者是一位長期使用 Synology 的愛好者,他過去自己組裝家用 NAS(網路儲存設備),後來因為 Synology 的機器安靜、省電又穩定,而成為忠實用戶。但如今他表示將不再購買 Synology 的產品,原因在於公司近年的政策變得日益封閉且對客戶不友善。他提到今年開始,Synology 在部分新機種上強制限制 Samba 同時連線數,並非系統預設,而是透過自主封裝覆寫程式刻意加上的人為限制,讓他認為相當荒謬。此外更令人反感的是最新政策,開始要求新的 NAS 只能使用原廠 Synology 的硬碟,不再支援市面上常見的 WD、Seagate 等品牌。這代表如果用戶插入非原廠硬碟,系統將直接拒絕,完全不像過往只是「無法保證支援」那樣寬鬆。更糟糕的是,Synology 自家硬碟的保固期甚至比市售品牌短,品質卻沒有優勢,顯然是藉由綁架消費者來推動自身配件銷售。面對這些變化,作者考慮回到自組 NAS,搭配 TrueNAS 等開源系統,或者投向 UGREEN、Buffalo 等其他廠商。

Hacker News 上延伸的討論相當熱烈。許多用戶指出這是典型的大廠週期:原本藉由良好的客戶服務與合理定價贏得市場,壯大後就開始榨取用戶價值,最終喪失信任。一些人提到 Synology 過去技術支援態度極佳,甚至有員工加班幫忙解決疑難雜症,如今卻走向蘋果式的「生態鎖定」策略,只求提高綁定與利潤。有評論將其比喻成「蘋果或豐田」,這並非針對技術玩家,而是要做成千篇一律的穩定大廠品牌。也有人懷疑 Synology 押寶中小企業市場,而消費者市場則逐漸被放棄。

不少人分享了替代方案與組裝經驗。有用戶推薦用舊電腦或迷你主機搭配 TrueNAS、Unraid 等系統,整合 ZFS 檔案系統與 Docker 容器來建置簡單又穩定的家用儲存架構。有人強調只要設定好郵件通知,就能自動得知硬碟異常,並不需要頻繁人工維護。相較之下,QNAP 與 Asustor 也各有擁護與批評聲音:QNAP 的 Samba 效能在 macOS 上品質堪憂;Asustor 曾爆發勒索病毒事件,且官方反應不佳,導致部分用戶失望。有玩家則推薦像 TerraMaster、UGREEN、Minisforum 等新興小廠,硬體設計走向標準化,可自由安裝自選系統,不會遭遇 Synology 那種廠商鎖定問題。更有開發者提到 Ubiquiti 新推出的 UNAS Pro,與 UniFi 系設備整合度高,價格合理,被視為可能的新選擇。

除了硬體鎖定外,另一些人批評 Synology 軟體堆疊過於老舊。他們的作業系統仍停留在 Linux kernel 4.4,搭配過時的 Btrfs 分支與 PHP 7.4、PostgreSQL 11 等版本,雖聲稱自有安全修補,但功能與效能大幅落後。此外加上專有加密實作有疑慮、應用程式分散重疊,卻把精力放在華而不實的 AI 功能,讓不少進階用戶感覺失望。部分人舉例,若不是依賴 Synology Drive 或 Hyper Backup 等軟體生態,早已考慮其他平台,因為自架 Linux + Docker 幾乎可以完全取代。

整體來看,Synology 的轉向雖可能仍吸引部分中小企業,卻讓技術愛好者與長期用戶感到被迫離棄。社群中普遍認為這種「強制綁定、限制連線」的做法,短期能為公司帶來收益與管控,但長遠來說可能重創品牌形象,開放式與自建 NAS 的風潮會因此加速擴大。對於尋求穩定低功耗的家庭用戶與攝影師、小型工作室,未來選擇更多元,不再非 Synology 不可。

👥 66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60920
同意+1
我有一台 DS1618+ 已經放著生灰塵好久了,現在主力都是 Unraid。我是不認為 Synology 會很快衰退啦,畢竟對許多中小企業來說還是相當好的選擇,只是如果有其他有力的競爭者出現,我就不敢預測後續的情況,但是目前還沒有。
Synology 就是萬年上古版本亂打 patch 打到壞的東西
從 DSM 6 -> 7 開始,他們就沒有任何誠意了
但能塞 4 顆硬碟以上,又有前置 Hotswap 的機殼都比 synology / qnap ... 等 NAS 機殼大很多XD
新功能沒有,舊功能還各種疊床架屋
我更在乎硬體所需體積QAQ
然後用的 CPU 都是倉庫壓箱貨
qnap有單獨買硬碟櫃阿
[sticker](media:AAMCBQADHQI9GfldAAECKVRosXV3VHiSEyejqx958n-8Jll7bAAC1gMAApGL8geEcTvGMPyr0AEAB20AAzYE@telegram)
你這個有認真找過嗎
自己找個小主機接上去就行了
不然qnap是不是其實也能自己灌系統
這作法是要小主機+硬碟櫃的組合吧?
組合技很多種
要看你想要怎樣
我的可以
剛好五顆
不是每個型號都可以
我記得這個是純SSD
不過他們家也有HDD的吧
我手邊是一組 6 顆,一組 8 顆XD
[photo](media:AgACAgUAAx0CPRn5XQABAiliaLF2II8__PL4X_x3jMpagsatoEkAAmrHMRti1ohVx25idpeHNG0BAAMCAANzAAM2BA@telegram)
不過是兩三年前找的,我腦海裡的資訊看來過時了
自從會用docker 跟nextcloud 之後,就沒考慮過他們家了
那時再炒礦,不一樣
現在一堆中國小殼
sudo apt update
阿只是幾年了nvme hotswap 依舊貴鬆鬆
nextcloud 當初用覺得產縮圖挺慢
沒注意😆
聽說底下要用 SSD
如果用SSD還快不起來那不如推倒重作
基本上要不是有些功能很懶得找替代品,不然真的 Syno 丟掉是個好選擇
[sticker](media:AAMCBQADHQI9GfldAAECKXBosXfPBGBqMxyFdi2E5HTmaLlUzAACigIAAnokQFavo-WwE2O9PQEAB20AAzYE@telegram)
y
S就懶人用
4
我還沒用過 unifi 的 unas pro,但我猜應該能夠取代 syno
因為我目前 surveillance 已經用 unifi protect 取代了
如果只是儲存,他看起來很足夠,也有API可以使用了
就是台灣商店真的很令人中風,上市又慢,進貨量又少
ENVR 轉 UNAS 不知道要讓我等多久,那塊 bezel 遠比 UNAS-Pro 好看多了
運 13:Debian Trixie 概覽 (★ 119 分)

Debian 13 (Trixie) 在歷經逾兩年開發後,於 2025 年 8 月 9 日正式發佈。此釋出帶來超過 14,000 個新增套件,以及以 Advanced Package Tool 3.0 (APT 3.0) 為預設套件管理系統,同時新增對 64 位元 RISC-V 架構的支援。Trixie 延續 Debian 向來以穩定為優先的策略,雖然軟體版本較上游略有落後,卻確保整體系統在伺服器與桌面環境下都能如預期運作。

在凍結政策方面,四月即進入軟凍結,導致六月發布的 KDE Plasma 6.4 未能納入最終版本;想要最新功能的使用者可選擇追蹤 Testing 預覽版或 Unstable (Sid)。Trixie 包含 GNOME 48、KDE Plasma 6.3、Xfce 4.20、GNU Emacs 30.1、LibreOffice 25.2,以及 Linux LTS 核心 6.12.41、GCC 14.2、glibc 2.41、LLVM/Clang 19、Python 3.13、Rust 1.85 與 systemd 257 等基礎組件。硬體支援方面,官方支援 x86-64、armhf、arm64、ppc64el、s390x 與 64 位元 RISC-V,但移除 i386 以及 MIPS 架構;針對舊款 ArmEABI (armel) 裝置的支援則在本版告一段落。

升級方面,使用者應先將 APT 軟體來源轉換為 DEB822 格式,可透過 Trixie 中新增的 `apt modernize-sources` 指令完成,並於升級前移除所有第三方套件。實際測試由 Bookworm 升級至 Trixie 的過程相當順利,但網路介面名稱可能隨之變更,需特別留意。若欲全新安裝,Debian 提供從 64 MB 最小 netboot 映像到 Blu-ray 映像的多種選項,建議以 BitTorrent 或 jigdo 下載大型映像檔;對於較不熟悉傳統安裝程序的使用者,可改用 Live 映像搭配 Calamares 安裝程式,一次設定主要使用者並自動啟用 sudo 權限。

Trixie 同時保留 GNOME 與 KDE 在 X.org 與 Wayland 下的工作階段,對仍需 X.org 支援的使用者具吸引力;預設將 /tmp 指向 tmpfs,最多可分配 50% 記憶體以避免未來 2038 年時間問題,並且在 openssh 套件中停用 DSA (數位簽章演算法) SSH 金鑰,如有需要仍可另裝 openssh-client-ssh1。Debian 13 的安全更新將持續至 2028 年,之後由長期支援 (LTS) 計畫延伸至 2030 年;下一版本 Debian 14 (Forky) 預計於 2027 年問世。

在 Hacker News 討論中,多數使用者肯定 Debian 在伺服器環境的穩定性與長期支援優勢,但對桌面版本略嫌保守,認為可搭配 Flatpak、第三方套件庫或 Extrepo 工具來取得更即時的軟體更新,也有人建議使用 Backports、Nix/Guix 或容器技術,既能保留核心穩定度,又能靈活補足新功能;對於想嘗鮮的冒險型使用者,Unstable (Sid) 長期運行亦被證明相當可靠。整體而言,社群一致認為 Trixie 在系統可靠度與硬體支援方面表現優異,只要輔以適當工具,就能在穩定與新穎之間取得平衡。

👥 45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59160
幫他用 AI 再翻一次 😁

我的作業系統之旅。這篇文章原本是我寫的,先用 AI 從我的母語翻成英文,再由我整理。

我人生中第一個作業系統,當然是 Windows。我用了好多年——打電動、寫作業,還有日常生活裡的一切。那時候,我根本沒多想什麼叫「作業系統」,它對我來說只是讓電腦能運作的東西。

後來,我開始對滲透測試(penetration testing)和駭客技術產生興趣。這份好奇心徹底改變了我的方向。我的第一步,是用 USB 開機跑 Kali Linux。那感覺神祕又強大。最後,我乾脆整個系統都換成 Kali。好幾個月裡,我都沉浸在 Kali Linux 的世界,探索它的工具,學習滲透測試的領域。不過,隨著時間過去,我對駭客的熱情逐漸淡了,覺得該往下一步走。

於是,我換成了 Ubuntu。Ubuntu 乾淨、穩定,而且很友善。這是第一個讓我真正覺得「自在」的 Linux 發行版。我用了幾個月,感覺很棒——直到我發現《特戰英豪》(Valorant)不能在上面玩。遊戲的吸引力把我拉了回去,我又回到了 Windows。

但這一次,Windows 給我的感覺已經不一樣了。因為那時候,我發現了一件事——我在寫程式上有天分。我不再只是想要一個能玩遊戲的作業系統,而是想要一個能支撐我的好奇心與能力的環境。於是我再次轉換,這次選擇了 Parrot Security OS。它既能提供匿名性與滲透工具,又能當日常使用的系統。我在 Parrot 上待了幾個月,但最後興趣又轉移了。

我又想回到遊戲,所以試了 SteamOS。但只撐了一天,我就再度更換——這次是 TempleOS。TempleOS 很奇特,甚至有點神話般的感覺。我只待了幾個小時,單純體驗一下它是什麼樣子,然後就繼續往前走。

接著,來到我最大的一次跨越:Arch Linux。Arch 不只是另一個發行版——它是一種挑戰。安裝它代表要從零開始打造自己的系統,而我非常享受這個過程。一開始我用 GNOME,外觀俐落,有點像 macOS。但它沒給我想要的掌控感,所以我換成 KDE Plasma,雖然好一些,但還是不夠。最後,我更進一步,改用 Hyprland 這種平鋪式視窗管理器。那才是真正的「進階玩家體驗」,我用了好幾週,感覺自己完全掌握了系統。

而現在,繞了一大圈,我又回到了 Ubuntu。但這次不一樣了。我不再是初學者的心態。我走過 Kali、Ubuntu、Parrot、SteamOS、TempleOS、Arch,每一個都教會了我一些東西。如今,我看待 Ubuntu,不只是「簡單的 Linux」,而是一個穩固的基礎,能讓我寫程式、創作,同時承載我一路走來累積的知識。

這是一段漫長又精彩的旅程——而且還遠遠沒有結束。

最後補充一下:我不是因為不懂英文才沒自己翻,而是因為我懂英文,但我希望這篇能被每個人都清楚理解。
我還以為 Arch 是一條不歸路
確實 linux 現在沒法玩 riot 的遊戲ㄌ不然我其實有很好的動機可以換過去
mac 也沒法玩 riot 呦,供參
我好幾年前有玩過 mac
我和你說,lol用mac玩沒人權
然後要日文版才有下載點是啥鬼啦w
噢單純你給我的是日文版而已
自己換其他語言也行
是玩遊戲就沒 mac 什麼事
不是直接沒有,就是沒有mod
差不多
反正就是沒人權
給台哥大代理後,我還是不知道為啥沒有原生 arm mac 支援
明明其他國家有
笑死
主要是他包的台灣版大概沒包 universal 版上去吧